深靜脈血栓科普系列一
發布時間:
2022-05-20
來源:
深靜脈血栓科普系列一
無形殺手是什么?
姓名:靜脈血栓栓塞癥(VTE)
職業:世界三大血管殺手
外表:人體靜脈中形成的血塊
出沒地:多見于腿部及肺部
神助攻:血流遲緩、血液高凝狀態、血管內膜損傷
手下兩員猛將:
深靜脈血栓(DVT)形成:易導致PE,血栓形成后綜合征
肺栓塞(PE):尤為兇險,危及生命
靜脈血栓栓塞癥(VTE)是公認的患者的常見“殺手”,包括深靜脈血栓(DVT)形成及肺栓塞(PE)。然而由于80%的深靜脈血栓形成無臨床表現,70%的肺栓塞是在死亡后發現,故其也被稱為“沉默的殺手”。
深靜脈血栓真有那么可怕嗎?
當然!專家說了,深靜脈血栓具有“三高一低”特點,高發生風險、高死亡率、高漏診率、低檢出率。
高發生風險
2019年1月,王辰、翟振國教授團隊在國際權威雜志CHEST發文《內科和外科住院患者VTE風險特征和預防,中國住院患者靜脈血栓栓塞癥風險特征的確定(DissolVE-2)》,研究結果顯示:中國內科住院患者36.6%為VTE發生的高風險人群;外科住院患者中32.7%處于VTE發生中危風險、53.4%處于高危風險。
高死亡率
肺栓塞的致死率和致殘率都很高。新近國際注冊登記研究顯示,肺栓塞7天全因病死率為1.9%-2.9%,30天全因病死率為4.9%-6.6%。
高漏診率
深靜脈血栓常常深藏不露,發病隱匿,而且當發展成肺栓塞等嚴重狀態后,不像心肌梗死的栓子那樣“敢作敢當”,容易被醫生揪出來。有些人早期癥狀很隱蔽,往往首先因為暈厥、咳嗽、呼吸困難、胸痛、咯血等表現就診,這些癥狀會引導醫生首先往心臟病、肺部感染性疾病方面找原因,它就這樣混淆視聽,麻痹醫生,所以常常逍遙法外。
深靜脈血栓的罪魁禍首?
經典的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三角理論認為:
血流遲緩
血液高凝狀態
血管內膜損傷
這三要素只要有一要素存在,就可導致血栓的形成。
如年齡增大、血液粘稠度增高、血壓增高、血脂增高等,這些人容易發生深靜脈血栓形成。最常見的誘發因素是制動。我們知道,下肢的血液是要通過小腿肌泵收縮回流到心臟,如果制動,小腿肌泵就不能收縮,血液回流困難,導致血栓形成。
制動的原因最多是手術后,尤其是骨科手術。骨科的病人往往手術后需要臥床休息,制止運動。關節置換手術,如膝關節置換、髖關節置換手術之后發生深靜脈血栓的幾率非常高,大概有40%-80%。其他外科手術,術后也有20%-40%發生DVT。
孕產婦比非孕婦發生深靜脈血栓要多6到10倍。另外,腫瘤病人容易發生深靜脈血栓,大概有20-30%的腫瘤病人會發生深靜脈血栓形成。
乘坐長途飛機也容易發生DVT,長期困在一個狹小的空間且不活動,很容易發生血流緩慢,這也是我們常見的“經濟艙綜合征”。VTE引起的死亡已經占長途旅行死亡原因中的第二位。
深靜脈血栓的評估
臨床工作中,為了簡便、準確的篩選出VTE風險人群,一般會采取Caprini評估量表和Padua 評估量表來找出可能發生深靜脈血栓的患者,并施以早期的干預和預防措施。
Caprini評估量表:包含了大約40個不同的血栓形成危險因素,基本涵蓋了外科手術和住院患者可能發生VTE的所有危險因素,通過這些危險因素對患者進行VTE風險評分。評分為中危及以上的患者就需要物理聯合藥物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。
Padua評估量表:是非手術患者常用的VTE風險分級評估模型,依據總評分對患者 VTE風險進行分類。評分為高危的患者就需要物理聯合藥物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。
深靜脈血栓的早期預防
基礎預防
多喝水,并戒煙、戒酒,控制好血糖、血脂;
臥床期間定時變換體位,可以嘗試做一下腳踝屈張運動、膝蓋伸縮運動等;
避免在膝下墊硬枕和過度屈髖,病情允許時可抬高患肢,促進靜脈回流。
物理預防
物理預防是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重要措施之一,可遵醫囑使用神經肌肉電刺激器,間歇充氣加壓裝置和靜脈足底泵。
迪衛替®神經肌肉電刺激器通過神經肌肉電刺激技術(NMES)刺激腓總神經,使小腿和足底肌肉群產生節律性收縮舒張活動,模擬人體正?;顒訒r的生理狀態,形成“肌肉泵”效應,有效擠壓下肢血管,加強泵血效率;提高下肢靜脈、動脈和微循環血流速度、促進淋巴回流,達到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、消退水腫、促進傷口愈合的綜合作用。
指南建議,相對于抗凝藥物,物理預防出血風險較小,所以針對有出血風險因素的人群,可以優先使用物理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,等待出血風險解除后,再聯合藥物進行預防。
藥物預防
有必要時可遵醫囑應用抗凝藥物,預防血栓的形成,常用預防藥物包括普通肝素、低分子肝素、利伐沙班等。
上一頁
下一頁
相關新聞